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党建工作 教学教研 学科科研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实验室建设 校友之窗 资料下载 审核评估
学院动态  
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晏昱...
学院各支部开展4月份主题党...
我院学生晋级全国首届“长...
计电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
学院与深圳两家知名校友企...
计电学院2024年上半年入党...
学院举办2024年青年教师课...
计电学院2024年上半年入党...
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教研>>培养方案>>正文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22G版)
2023-07-31 10:41   审核人: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专业代码:080801)

(专业英文名称:Automation)

一、专业介绍

湖南文理学院自动化专业源于1978年常德基础大学电气系,是学校“国家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点;专业面向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前沿技术需求,构建以创新意识引领的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从事系统与装置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专业面向流程工业控制和工业电气自动化等工程技术领域发展需求,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蕴育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毕业五年后具备:

目标1:具有社会责任感,拥有国际视野、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目标2:熟悉自动化行业企业规程规范、主流技术以及发展趋势,具备在相关行业企业组织完成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技术服务等工作的能力,能够协同或独立胜任电气控制与智能制造等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设计与开发工作;

目标3:结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能从法律、伦理、监管、社会、环境和经济等视角管理工程项目;

目标4:具备自主学习理念和能力,持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社会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三、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应用: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表达、分析、求解并优化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工程问题分析:能够应用与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的数学、物理和工程科学基本原理及技术,通过文献检索及对比,分析,识别、求解和研究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或关键环节,并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与开发:能够针对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应用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协同完成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或关键环节与模块的解决方案设计及产品开发,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工程问题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研究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并完成相关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现代工具的使用:在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器件选型、模块设计和系统集成等环节,能够选择合适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分析与模拟仿真,并能够理解现代工具的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理解和运用与自动化相关的行业标准与法律法规,能够基于工程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自动化工程实践与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可持续发展:具有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够理解和评价针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可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8.恪守职业道德与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法制意识,能够在工程实践和职业发展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相应责任。

9.团队协作:在多学科背景的工作团队中,能充分承担个人作用,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协同,能担当团队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与交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交流与沟通能力,能够就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报告撰写、文稿设计、发言陈述、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1.项目管理与经济决策:能运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解决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领域工程项目的时间与成本、质量与风险、运行与维护等的管理和优化控制。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凭借自主学习持续更新自身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快速跟进职业领域知识与技术的发展。

四、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对应关系

1 专业毕业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点的支撑矩阵

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3

培养目标4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应用)




毕业要求2(工程问题分析)




毕业要求3(设计与开发)




毕业要求4(工程问题研究)




毕业要求5(现代工具的使用)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




毕业要求7(可持续发展)




毕业要求8(恪守职业道德与规范)




毕业要求9(团队协作)




毕业要求10(沟通与交流)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与经济决策)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




五、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应用: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表达、分析、求解并优化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1(工程问题描述)能将数理工程科学语言工具用于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达。

1.2(问题建模与求解)能用电子电路、逻辑及算法设计基础知识,针对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具体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1.3(问题方案分析)能将专业抽象的基本概念和熟悉常见的数学模型方法用于解读、推演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4(方案比较综合)能将自动化专业知识用于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相关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从而优化改进。

2.工程问题分析:能够应用自动化领域相关的数学、物理和工程科学基本原理,通过文献检索及对比分析,识别、求解、研究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

2.1(关键环节识别)能运用自动化领域相关的数理工程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2(建模求解)能基于数理工程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分析和求解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3(方案提供)能认识到解决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存在多种可能性,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并归纳多种解决方案。

2.4(获得结论)能运用数理工程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与分析,获得解决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有效结论。

3.设计与开发:能够针对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应用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协同完成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或关键环节与模块的解决方案设计及产品开发,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明确需求)能够理解用户需求,明确设计目标,提出设计或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步骤。

3.2(单元设计与创新)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系统以及单元(部件)的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3(制作流程设计和系统设计)能够针对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块的制作流程设计和系统设计。

3.4(方案优化)能够在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中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4.工程问题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研究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并完成相关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实验描述)能基于科学原理,运用实验科学基本方法,通过文献研究,调研和分析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4.2(实验设计)能够根据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问题中的具体对象特征,拟定研究线路,设计实验方案。

4.3(实验实施)能够根据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相关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科学地采集实验数据。

4.4(结果分析)能够对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相关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现代工具的使用:在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器件选型、模块设计和系统集成等环节,能够选择合适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分析与模拟仿真,并能够理解现代工具的局限性。

5.1(工具使用)了解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过程建模仿真测试模拟等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工具分析)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

5.3(工具开发)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理解和运用与自动化相关的行业标准与法律法规,能够基于工程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自动化工程实践与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了解标准)知晓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工程实践对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生产的影响。

6.2(应用标准)能将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等运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开发。

6.3(理解责任)能分析和评价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工程实践活动应受到的约束,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可持续发展:具有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够理解和评价针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可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7.1(认识可持续发展)知晓和理解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实践中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7.2(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自动化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8.恪守职业道德与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法制意识,能够在工程实践和职业发展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相应责任。

8.1(人文素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人文情怀,了解国情,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8.2(工程素养)理解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的意义,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8.3(履行责任)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9.团队协作: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工作团队中,能充分承担个人作用,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协同,能担当团队负责人的角色。

9.1(角色理解)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进行成员间共享信息、合作共事、相互支持。

9.2(团队协作)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能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10.沟通与交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交流与沟通能力,能够就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自动化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报告撰写、文稿设计、发言陈述、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0.1(专业沟通)能够就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向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

10.2(国际视野)关注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与经济决策:能运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解决电气控制和智能制造领域工程项目的时间与成本、质量与风险、运行与维护等的管理和优化控制。

11.1(理解项目管理)掌握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分析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评判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1.2(运用项目管理)能在多学科环境(包括模拟环境)的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过程中,预测质量与风险,正确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推动项目的运行和维护。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凭借自主学习持续更新自身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快速跟进职业领域知识与技术的发展。

12.1(自主学习意识)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为致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学习。

12.2(自我发展能力)针对技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求,在本领域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技术理解力,凝练综述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六、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课程:信号与系统、检测与传感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电机及拖动基础、机器人技术基础、电气控制设计及生产安装实习、现代电气控制应用实习、嵌入式系统开发制作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

七、学制、修业年限与学位授予

1.根据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提出具体毕业学分要求包括:①最低毕业学分166学分,其中必修课154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至少5.5学分(其中包括心理学必选1学分,非美术类专业必选2学分美育课程,理工科类专业必选人文社科类课程2学分;第四学期未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必须选修1.5学分的英语公选课),课程专业选修课至少6学分;②参加完成按学校规定公共选修类选课和第二课堂要求的相应学分;③参加课外社会实践和拓展训练;④参加军事训练2周;⑤通过体能测试。

2.标准学制:4年,限修4~6年。

3.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八、课程结构分类与学分统计表

序号

专业认证标注课程类别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合计

1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43

5.5

25.90

3.31

29.21

≥15

2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26

0

15.66

0

15.66

≥15

3

工程及专业相关课程

工程技术基础

22

0

13.25

0

13.25

≥30

专业基础/核心

23.5

0

14.16

0

14.16

专业选修

0

6

0

3.62

3.62

小计

45.5

6

27.41

3.62

31.03

4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40

0

24.10

0

24.10

≥20

占比合计

154.5

11.5

93.07

6.93

100


学分合计

166

九、课程体系结构拓扑图(见附图1)

十、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见附表1)

十一、辅修专业及辅修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见附表2)

 

 

附件【附表1-2教学进程表.docx已下载
附件【附表1-1 课程教学设置.docx已下载
附件【附表2辅修专业及辅修学士学位课程设置.docx已下载
附件【附图1课程体系结构拓扑图.png已下载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文理学院